
市推進互聯網+背景下智慧養老服務的調研報告
- 更新時間:2020-10-28 22:07:20
-
調研報告
以下是為您推薦的《市推進互聯網+背景下智慧養老服務的調研報告》,希望能對您的工作、學習、生活有幫助,歡迎閱讀參考!
根據*市公安局人口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市戶籍老年人口24.81萬人,占戶籍人口的26.71%,比2016年提高了0.91個百分點,出生人口在2018年下降了11%;戶籍老年人口從2009年的18.03萬人增長到2017年的24.81萬人,預計到2020年底,戶籍老年人口將突破27萬人,老齡問題日趨嚴重。到2017年底,60-69歲的老人占老年人口的54.68%,70歲以上的老人占45.14%,農村老齡化程度高于城市地區。因此養老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面對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種種問題,基于大數據分析和現代技術,涉及老年人、家庭、社區、養老機構、醫療機構和政府等多層面的智慧養老模式應運而生。
*城市中養老服務的現狀。
一、養老服務模式:*市現有的養老模式有居家養老、機構養老等,養老模式稍顯單一,管理粗放,質量無保障,參與主體參差不齊,服務聚合能力差。
二、在現行養老模式中,社會養老主要依靠政府發揮主體作用,養老機構的主要資金來源是政府的投資,存在較大的政府壓力。
三是我國智慧養老法律法規和評估監管機制不完善。例如智慧養老服務企業準入、服務監管的相關制度,以及政府、社區、組織、企業、家庭等在智慧養老服務中的責任與定位等方面的規定不完善。而且涉及民政、醫療、信息等多個部門,各自為政,行業管理混亂;養老信息難以共享,難以實現有效監管,制約了智慧養老產業的健康發展。
智慧養老產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智慧養老信息平臺、智能終端產品以及完善的服務體系。就*市的現狀而言,一方面,智慧養老信息平臺存在數據標準不統一、智能化程度低、產品認可度低等問題;但也存在發展不平衡、服務不規范、行業單一等問題。
五是傳統養老模式供需信息傳遞滯后,養老資源供給“碎片化”,使傳統養老模式在時間和空間上受阻,供需不匹配問題突出。
6.*市還存在城鄉養老服務發展不平衡,優質養老資源較少,專業人員匱乏,養老資金來源渠道狹窄等問題。
互聯網+背景下推進智慧養老服務發展的相關建議。
“2013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35號)等文件進一步強調和細化了智慧養老服務。2015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了“推動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的目標。根據本市的實際情況,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在互聯網+背景下,推進智慧養老平臺的建設。首次采集本市戶籍老年人的信息;例如:病史,愛好,性格等基本信息。老年人也可以利用智能設備數據判斷一些狀態,并進行在線管理,老年人也可以使用設備連接平臺滿足自己的日常需要。通過網絡,以老年人為中心,以社區服務中心為網點,保障養老服務的順利進行。
二、建設高素質的養老服務隊伍。對服務人員必須以符合核心價值理念的敬業精神進行引導,并通過培訓上崗,每個通過培訓上崗的服務人員都要公布其人數、級別、聯系方式、年齡、性別、學歷、特長等內容,在互聯網+背景下智慧養老平臺上,能實現老年人、服務人員和管理人員的有效配合。
三是推進智慧養老服務內容的多元化發展。(一)推進“因特網+”健康管理服務,以醫療保健系統為基礎,建立基層老年健康管理系統,通過該系統提供個性化的健康解決方案,實現急診、康復護理、遠程診斷、遠程監控等全過程醫療保障。二是拓展“互聯網+”的養老服務,以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使老年人足不出戶即可享受到多種養老服務。加強“互聯網+”的精神慰藉服務,通過虛擬社區組織老年人的各種文體活動、學習活動,通過智慧養老平臺建立老年人的心理預警機制,及時處理和消除安全隱患。
4.加強對因特網大數據政策支助的支持和資金投入。在政府領導和部署下,在市一級建立相關管理制度和評估監督機制。與此同時,可加大對智能終端及平臺建設的投入,讓老年人能夠使用和使用。